据“中国非洲计划”创始人、研究员Eric Olander表示,中国对外大型经援,逐渐由以援建基础设施换取自然资源的“安哥拉模式”转向 “加纳模型”。
Olander在最近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回顾说,2000年代初期,中国与安哥拉签署了一项涉资20亿美元、以援建基础设施换取石油供应的协议。基建涵盖道路、桥梁、铁路等。这种融资方式的规模以及汇集巨额资金的能力,“在当时被认为是创举”。
然而,Olander说,安哥拉“并无足够的石油拿到公开市场卖,从而产生足够的、用以刺激经济所需的流动性”。安国在协议中承诺用以换取中国提供基建建设费用所需的石油量相当大;当初签协议时油价还相对较高,但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油价暴跌,故“安哥拉不得不出售更多石油以偿还欠中国的债”。
Olander说:“到2010年底,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形成共识——所谓的‘安哥拉模式’也许并非人们所期望那样互惠互利。”
最近,由于中国增加了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资源贫乏国家的贷款,形成有关“中国放弃资源为本的融资模式”的猜测,但随着中国与加纳刚达成一项铝土矿换基建的协议,冲淡了这种猜测。
但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加纳籍研究员Kofi Gunu的说法,上述中加(纳)协议与 “安哥拉模式”并非完全一回事。
Gunu在文章中透露:“政府计划通过一家新的国有企业,在公开市场上出售铝土矿或铝。这不是直接的基建換铝土交易,但出售铝品的收益将用于偿还基建贷款。”
传统模式的另一个演变是,加纳铝土矿交易不是与中国政府进行的,而是与该国国有“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进行的。
Olander说:“加纳是越来越多采用这种交易方式的非洲国家之一,因此,观察这种新的融资模式会否带来什么意外后果,将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安哥拉的情况——它产生了非常创新的新模式。”
他说:“尽管中国国有企业技术上仍是该国更广泛政治结构的一部分,但国企与政府本身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尽管国企一般服从执政的共产党,但它们之间的表现可以大不相同。”(Macauhub)